最近老听人讨论AI写文案能不能用在老年人内容上,说实话,这事儿还真值得掰开揉碎了聊聊。你看现在短视频平台上,教广场舞的、讲养生食谱的、分享退休生活的账号,粉丝量动辄几十上百万,评论区里叔叔阿姨们聊得热火朝天。这些内容的文案需求量大得惊人,但传统人工创作吧,费时费力成本还高,对刚入局的小团队简直是道门槛。这时候AI工具冒出来,号称能几分钟生成一篇,听起来确实像“及时雨”,但关键问题在于:机器写的字儿,真能打动银发族的心吗?
银发族的内容偏好:AI能精准捕捉吗?
我翻过某短视频平台的后台数据报告,发现60岁以上用户最爱的三类内容:健康养生(占比37%)、家庭情感(28%)、休闲娱乐(19%)。这些领域文案有个共同点——需要生活沉淀的温度感。比如讲“降血压食疗方”,老辈人更信“邻居张阿姨亲测有效”这种带人情味的表达,而非冷冰冰的学术术语。去年有团队测试过,纯AI生成的养生文案点击率比人工写的低23%,评论区常出现“说得太玄乎”“不像过来人”的吐槽。机器目前还学不会那种灶台边唠家常的烟火气。
真实案例:把AI当助手而非主角
认识个在杭州做中老年赛道的团队挺有意思。他们用AI干两件事:一是批量生成基础信息框架,比如“春季护肝食材清单”,先让AI列出20种食材及功效;二是抓取评论区高频关键词,提炼叔叔阿姨们真实关心的痛点。但核心文案永远由55岁的王阿姨操刀——她会把“菠菜含铁量高”改成“菜场挑菠菜要选杆子发红的,煮汤时滴两滴香油,李大姐上次这么吃气色好多了”。这种带细节的生活智慧,才是银发流量的密码。用他们运营总监的话说:“AI是块好砖,但得砌进人情的墙里才牢靠。”
三个关键雷区千万别踩
如果真想用AI做老年内容,有几点血泪教训:别碰医疗断言(某账号因AI生成“吃南瓜根治糖尿病”被罚3万)、慎用网络热梗(大爷大妈真看不懂“yyds”)、警惕代际隔阂(曾有个AI文案把退休金称为“养老金”,引发大量“我们还没入土”的愤怒评论)。更实际的做法是学学某健康账号的“人机协作”:AI生成30秒科普脚本,真人主播用方言演绎时加入“我老伴试过”这类即兴发挥,直播转化率比纯AI稿高4倍。
说到底啊,老年人赛道从来不是“躺赚”的流量洼地。AI文案确实能解决效率问题,但想真正撬动银发经济,恐怕还得在人味浓度上下功夫——毕竟机器能算出枸杞含多少多糖,可算不出老茶缸里飘着的那缕人生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