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财务人想打造个人品牌,最难的不是专业能力,而是精准定位——你到底是谁?解决谁的问题?这就像在茫茫大海里给自己立个灯塔,光够亮、方向够准,才能吸引对的人。最近看到有有老师的财务IP变现营课程,里面关于定位的“三阶段、三维度、一方法”框架,真是戳中了痛点。很多同行一上来就想做“大而全”的财务专家,结果淹没在人群里,你发现没?
定位的第一阶段,其实是“破圈”。别再只盯着传统账务处理了!想想你日常工作中那些让业务部门头疼的“财务黑话”解释,或者你帮老板省下的那笔意外税费——这些才是市场真正愿意付费的“痛点解决方案”。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资深财务经理,早期就专注帮初创企业搭建“0到1的合规财税框架”,三个月内咨询量翻倍,为什么?因为戳中了创始人最怕的“踩雷”焦虑。
定位的“三维度”,缺一不可
有有老师提到的“热爱、擅长、有市场”三维度,真是金标准。我特别认同“热爱”这点常被忽视。见过太多财务人强迫自己去讲不感兴趣的领域,内容干巴巴的。相反,有位痴迷Excel自动化的财务姑娘,把枯燥的表格玩出花,做成短视频教程,硬是杀出一条血路。她的秘诀?只讲自己半夜捣鼓函数时真正兴奋的东西!当然,还要看市场买单——比如现在企业对“业财融合实操”的需求就远大于纯理论派。
而定位方法的核心是“做减法”。别怕拒绝某些客户!某机构调研显示,专注细分领域(如跨境电商财税、网红主播税务筹划)的财务IP,客单价反而比泛财税博主高出40%。就像课程里强调的,从“我能做”到“我只做”,这个决心才是突围关键。当你敢于说“这个领域我特别懂,其他问题请找更合适的人”,信任感反而建立了。
走到第三阶段,才是品牌扩张期。这时候再基于核心标签延伸产品矩阵,比如从“高新技术企业财税顾问”扩展到“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训练营”,或是“IPO财务合规指南”。但切记,地基永远是那个精准的初始定位点。说到底,财务人的个人品牌不是包装出来的完美人设,而是你专业价值的放大器——找准那个“非你不可”的战场,持续深挖,比盲目追热点实在多了。你更倾向深耕哪个细分赛道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