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看到养生赛道也玩起3D拟人化模特走秀,我一点都不意外,反而觉得这简直是流量焦虑下的必然产物。当养生内容从“保温杯里泡枸杞”的静态图文,进化到动态的3D人参小姐在T台上摇曳生姿时,这种视觉冲击力确实能瞬间抓住眼球——尤其是对Z世代来说,传统养生内容太“爹味”了,而一个会走秀的虚拟当归,简直像在演科幻大片。某养生茶品牌上周用AI生成的“玫瑰茯苓仙子”走秀视频,单条播放量破300万,一周涨粉5万+,评论区全是“求教程”和“仙子链接”,这转化效率比干讲成分表强太多了。
当流量算法爱上“非人类”
为什么平台算法偏爱这类内容?秘密藏在数据里。3D拟人化视频的平均完播率比普通养生视频高出47%,用户停留时长多出1.8倍——对算法来说,这就是“优质内容”的黄金信号。更别说那些自带话题性的形象设计:当枸杞化身红衣超模踩着鼓点出场,或是艾草精灵拖着绿色裙摆飘过舞台,用户天然会产生“这是什么鬼?”的好奇心,手指不由自主就点了转发。某MCN机构测试过,同类养生选题,3D走秀视频的分享率是真人演示的3.2倍。
爆款背后的“人设经济学”
但别以为随便套个3D壳就能火。真正跑通流量密码的案例,都深谙“拟人化≠人形化”的法则。某中药品牌把陈皮设计成穿唐装的老绅士,皱纹里藏着年份标识;另一款助眠产品则让酸枣仁变成裹着星空披风的小精灵,眨眼时落下星尘——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产品内核。用户记不住成分表,但会记得“那个会发光的小枣仁”,这才是拟人化的终极目标:把产品特性转化为视觉记忆点。
流量狂欢下的冷思考
不过,当所有养生号都在量产3D模特时,新的危机已经浮现。某头部账号最近三条走秀视频的互动数据断崖式下跌,用户吐槽“换个发型又是新药材?”——千篇一律的AI脸正引发审美疲劳。更棘手的是,某“燕窝夫人”形象被扒出抄袭游戏角色,引发版权纠纷。这波流量密码还能玩多久?或许该回归本质:3D只是外壳,能不能用这个壳讲好养生知识或品牌故事,才是决定它从“流量密码”升级为“信任密码”的关键。毕竟,用户最终要买的是产品,不是那张永远微笑的虚拟脸。
(注:文中数据基于公开行业报告及第三方监测平台采样,案例经脱敏处理)